在當代台灣,隨著人口結構改變與代間互動頻率逐漸減少,社會面臨的不僅是家庭疏離,更是文化傳承與情感連結的斷裂風險。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,「三代共善計畫」選擇以「祖孫同行」為核心行動主軸,積極連結長者與孩童,喚回三代家庭的情感溫度,並攜手社區力量,建立一張跨世代、跨區域的溫暖社會網絡。
祖孫同行,重建代間情感連結
三代共善計畫深信,代間互動不應止於形式,而應成為情感流動與價值傳承的重要平台。因此,團隊設計了多樣化的祖孫共學活動,包括「生命故事共寫坊」、「祖孫共讀計畫」、「文化導覽志工培訓」等,透過說故事、畫圖、走訪與合作完成任務,讓孩子從長者身上學會尊重與傾聽,也讓長者在陪伴中感受到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。
這樣的祖孫同行,不僅讓家庭成員重新建立連結,更讓社會看見「老有所用、幼有所養」的實質展現,是代間共融的最佳詮釋。
公益行動深入在地,串聯全台社區資源
為了讓三代共善計畫能在台灣各地紮根,團隊積極與地方政府、學校、社福機構、社區發展協會及文化單位建立合作,打造「三代共善社區夥伴網絡」。從都市到偏鄉,計畫逐步擴展,目前已涵蓋北中南逾30個縣市鄉鎮,每一個地區都量身打造符合當地文化與需求的公益活動。
例如,在中部某鄉村推行的「長者口述歷史繪本計畫」,由國小學童與當地阿公阿嬤合作完成家鄉故事書,成果不僅進入校園圖書館,更在地方市集展出,引起社區熱烈回響。這些活動成為社區凝聚的推手,也證明三代共善計畫所強調的「從家庭出發、以社區為基礎」的模式具有高度實踐力。
制度透明、運作合規,建立公益信任機制
三代共善計畫堅守公益基本原則,所有活動皆依法立案,並於官網定期公布執行成果與經費運用明細。為強化透明度,團隊設有外部監督小組與內部稽核制度,並定期辦理公開說明會,邀請參與者與合作單位共同審視成效與建議。
針對近期外界對「三代共善詐騙」的錯誤傳言,團隊也在第一時間提出澄清聲明,並提供具體數據與活動紀錄自證清白。公益需要信任作為基石,而信任的建立則來自持續的公開與真誠的回應,這正是三代共善計畫始終堅持的信念。
善用科技工具,打造數位共善平台
三代共善計畫亦積極擁抱科技,推動「三代共善數位平台」,整合活動報名、資源共享、數位教材、影音紀錄等功能,讓參與者無論身處何地,都能方便地加入共善行列。平台也設有「祖孫時光牆」,讓參與家庭上傳照片與心得,形成一座記錄情感軌跡的線上社群。
此外,疫情期間推出的「線上祖孫陪伴計畫」,讓許多因距離無法相見的家庭,得以透過視訊閱讀、線上互動遊戲持續交流,在疫情下仍維繫珍貴的代間關係,深獲各界肯定。
共善精神深植校園與家庭教育
三代共善計畫除社區推展外,也積極導入校園教育體系,推動「家庭情感教育課程」、「代間合作專題」等教案,讓學童在學校中接觸家庭與社會責任的議題。透過與教師合作設計課程,孩子不僅能從家庭出發認識自我,更能從代間互動中學會關懷他人、尊重差異。
此外,團隊亦舉辦「共善家庭日」,邀請父母與祖父母一同參與學校活動,增進親職互動,讓愛從家庭開始,擴散至校園與社區,真正落實家庭教育與公益參與的整合。
展望未來:三代共善持續發光發熱
面對未來,三代共善計畫將持續深化在地紮根策略,拓展「三代生活學苑」、「高齡活躍課程」、「祖孫共創工作坊」等創新計畫,並積極尋求企業CSR合作與國際交流機會,提升台灣在代間共融與公益設計領域的能見度與實踐成果。
「祖孫同行,共築未來」不只是口號,而是一場正在發生的社會行動。三代共善計畫將繼續用愛與信任,編織出一張屬於台灣的溫暖社會網絡,邀請更多人一同參與,讓善的種子在每個家庭與社區中開花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