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媽媽好頭痛!小孩不上學】

心理醫師 . 許浩宜,心理學與生活 ・ 2017-07-28 ・ 大醫師小分享

分享:




我不想去上學! 協助孩子融入群體

欣欣上小學的這年,安安也剛好要上幼稚園

這天,先是娃娃車要來接安安和佑佑(兩兄妹念同一間幼稚園)

佑佑笑嘻嘻地上了車,可那安安一看到娃娃車,眼淚卻撲簌 簌地掉下來

等到老師下來要牽安安上車,安安就死命地抱著媽媽的大腿不放

嘴裡一直大喊著:「不要不要不要不要,媽媽,嗚……」


媽媽硬著心腸把安安推上娃娃車,心裡在滴血

又騎著機車送欣欣去上小學。沒想到,明明已經「念熟了」

幼稚園的欣欣,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妹妹的影響,居然也在學校門口不肯下車

也死命地抱著媽媽不放:「我不要啦!我不要去上學啦!」

哎呀,這一大一小的姐妹,到底是怎麼回事啊!


孩子離家去念幼稚園,是家長皆知的分離焦慮大考驗

孩子離開幼稚園去念小學,家長們卻可能想像分離焦慮的程度會比

幼稚園降低一些,小學最可能引起孩子不適應的地方應該是課業學習的複雜程度吧?

其實,這兩個階段的「不想上學」,看似發展階段不一樣,但還是有許多本質上的共同點


孩子可能這樣想:不是怕學校,是怕所愛的人不在

在心理學的書籍中,有一段很經典的論述,描述著一個三歲的男孩

在一間黑漆漆的屋子裡頭大叫:「阿姨,和我說話,我會害怕,這裡太黑了。」

男孩的阿姨回應說:「我跟你說話有什麼用,你又看不到我?」

男孩說:「沒關係,有人跟我說話,這裡就會有光。」


心理學家在書裡頭分析說:

「可見,男孩怕的不是黑暗,而是他所愛的人不在

只要有證據證明他所愛的人在,他就會平靜下來。」


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概念來理解「孩子不去上學」這件事──特別是上學的第一天

我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想過:如果孩子連去都還沒去過學校

根本不知道那裡會有什麼,有什麼理由讓他們感到害怕呢?


如果你可以這麼想,你就接近答案了──


孩子對學校和群體生活最原初的恐懼,並不是因為學校本身,而是因為學校沒有他們所愛的人

那是一個新的地方、新的事物、新的關係、新的開始

不管是幼稚園或小學,都是如此。所以你可能會發現

當小學裡有孩子熟悉的過去友伴時,他們在第一天往往不會顯得如此害怕


 轉化「嬰兒期依賴」為「成熟期依賴」

心理學家把小小孩的依賴分成階段來看

主要是從「嬰兒期的依賴」心理上和主要照顧者融為一體,轉化為「成熟期的依賴」


「成熟期的依賴」中,孩子開始相信,父母可能會離開他身邊,但不會永遠消失

而他們需要的時候,可以隨時回到父母的腳邊尋求庇護,能夠到達這樣的心理狀態

慢慢地孩子們就能學習獨立──而獨立的意義,則是他們願意離開父母身邊,到外面的世界去冒險、學習新的事物


「嬰兒期的依賴」「成熟期的依賴」之間,孩子會面臨一個「過渡時期」

他們可能會變得特別哭鬧、特別無法忍受父母不在

或者表現出許多「退化性的舉動」(像吸手指、把身體蜷曲起來)


這往往表示孩子在跨越內在的依賴階段,試圖讓自己可能達到一個比較成熟獨立的境界

此時,父母親不但需要對孩子這「退化性的舉動」表現包容和接納

更需要在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,向他保證你會一直在這裡,而不是讓他感覺你在斥責他長不大




家長可以這樣做-找到孩子所愛的人事時地物

有一本兒童繪本叫做爺爺一定有辦法,裡頭描述一個小男孩,從小和爺爺建立很深厚的感情

而且他相信爺爺一定有辦法 把所有的舊東西變成新的東西

首先,爺爺在男孩很小的時候,給他縫了一條神奇的毯子,這條毯子很舒服、溫暖,還能趕跑所有的惡夢

可是,這條毯子有天舊了,媽媽想要拿去丟掉,男孩就說:「爺爺一定有辦法。」


果然,爺爺拿起剪刀喀擦喀擦地,把毯子縫成一件奇妙的外套

之後,外套變成背心、背心變成領帶、領帶變成手帕、手帕變成鈕釦……

直到有天鈕釦不見了!男孩好難過、爺爺也好難過── 因為,爺爺再怎麼厲害,也沒辦法無中生有啊!

隔天,男孩到學校去,拿起筆來,在紙上唰唰唰地寫字,把這個歷程,寫成一個奇妙的故事。


從此以後,男孩應該不再需要爺爺變魔術了

因為他自己已經具備了「變神奇魔術的力量」

這也代表,男孩已經把爺爺的愛,內化成一種象徵,深深地放在自己心裡了


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讓父母了解孩子如何從「嬰兒期的依賴」

通過外在事物的轉化,過渡到「成熟期的依賴」,如果我們要幫助孩子朝向這些階段

也可以好好透過對孩子而言最困難渡過的這兩次「上學去」

幼稚園和小學,來建立學校中,孩子所喜愛的「人事時地物」


幫助孩子帶著「美好的象徵」進入到群體生活中:

人:幫孩子找到學校裡頭,他喜歡的人。例如,喜歡的朋友、喜歡的老師

事:幫孩子找到學校裡頭,他喜歡的事。例如,喜歡上的課、下課時喜歡做些什麼?

時:幫孩子找到學校裡頭,他喜歡的時間。例如,吃飯時間

       (有果汁可以喝、睡覺時間可以躺在自己喜歡的睡袋裡)

地:幫孩子找到學校裡頭,他喜歡的地方。就算只是某一個牆角,那都是孩子感到挫折時可以窩著的地方

物:幫孩子找到可以代表重要他人的物品。

        舉例來說,我自己的女兒要上小學時,我特地幫她挑了一隻手錶

        然後跟她說,因為她上小學後就有上課和下課了,她可以自己看錶、看時間

        把手錶帶在身邊,就像媽媽陪著她去上學一樣。結果,她剛去上小學的第一個禮拜天天帶著手錶

        等到她交到好朋友,錶連帶都不需要帶了


以上的這些「人事時地物」,如果家長沒有主動問,孩子也不見得會主動說

當孩子沒有把這些說出來,他們就沒有機會透過「反思」,去理解學校裡的美好

所以家長們和孩子談論這些不但重要,談論的內容還要像這樣具體清楚


穩定內在而向外發展,體驗外在而向內分享

當孩子能在大人的協助中,將重要他人的愛轉化成「不滅」的象徵

孩子內在會產生穩定的力量,不再容易患得患失覺得重要他人離開身邊

好像就不會再回來,也才能放心地向外探索與發展

換句話說,如果家長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沒辦法自己到外面的環境去

融入有別的孩子的群體,就可能是他們內在的象徵力量還沒有完成


如果你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表現,而他又已經到了適學年齡

不外乎是幫他建立更穩固的內在關係,以及找到外在世界的美好事物

具體做法包括:

1.讓孩子知道你什麼時候會出現

2.給孩子「學校作業」例如:「今天要帶兩個小朋友的名字回來告訴我喔!」


當能夠這樣慢慢地嘗試,相信孩子的狀況也會逐漸好轉

孩子好轉的情況則可參考下列的指標:

孩子回家後是否能分享他在學校所發生的事?

尤其是開心和挫折,以及有這些心情的原因?

分享交友和與師長的相處狀況,並找到至少一個喜歡學校的理由。


孩子是否越來越能忍受與你分開?

包括:雖然進入校園前會哭鬧,但進入校園後會因老師安撫而停止?哭鬧頻率和強度下降?


許皓宜 咨商心理師

FB心理學與生活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r.Hsu1231